《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设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国内部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共中央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以及两岸关系等国内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国际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实践,大国国际关系格局特点及其新变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地区热点和国际安全环境等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体内容根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部署,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确定。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专题报告、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组织形式。本课程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个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考核,考核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