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简介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0-29浏览次数:67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网络强国”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2016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成立“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有效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乃国家战略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据查,到目前为止,全国以“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命名而成立的研究机构,还不曾发现。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红发教授负责组建的“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5月正式获学校批准成立。

研究方向与成员构成

该中心按照“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净化网络空间环境、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推进网络思政课改与应用”的逻辑关系,分别设置以下四个研究方向,组建相应的学术梯队。

1、互联网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陈地建设研究

本方向整合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学术研究力量,突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本方向主要成员:黄红发教授、郭明飞教授、俞思念教授、李烨红副教授、肖潇副教授、曹云博士、甘露博士。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把控研究

本研究方向综合新闻传播学、社会风险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方法,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展开研究,以网络新媒体运用为创新手段,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监测研究、舆情风险研究、舆情管控和引导研究,形成一个从“舆情本体”到“舆情发现”到“舆情分析”到“风险管控引导”的舆情把控体系,营造安全可靠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本方向主要成员:尹德荣副教授、蒋小燕教授、李志明副教授、戴平安副教授、唐琼副教授、王顺双讲师、刘志来博士。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研究

本方向主要利用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软硬件资源,在大力推进和拓展杨克思思想政治教育QQ(1024075287) 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基础上,研究各种互联网平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共性,发现融合的规律、原则和机制。实现理论研究由经验总结层面向规律、原理层面的跃进,推动学科理论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提供先进的传播手段。本方向主要成员:黄颂教授、杨永华讲师(博士生)、田磬讲师、闫曼悦博士、张璋博士生。

4、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与应用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将网络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探讨教改新模式及其普及推广应用问题,包括运用新媒体实现思政课的新教学途径;实现思政课学科资源互通,开辟思政课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新路径;突破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完善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机制。本方向主要成员:蔡志荣教授、张玲副教授、刘雯副教授、原琳讲师(博士生)、胡蓉讲师、侯立博士。

已取得的建设成绩

经过前期不断努力,研究中心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打造了杨克思网络思政平台,形成了黄大年式国家级教师团队

20139月以来,我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杨克思微信公众号、QQ说说等网络平台,累计推送原创文章1000余篇,访问达78万人次,平均每天阅览量达3000人以上,受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赞誉。20075月,我院得到湖北省委宣传部支持,在百年老企裕大华纺织集团公司建立了“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基地。201712月,我院申报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脱颖而出,成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国家级团队。该团队以优秀中青年“三高型”人才为主,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这些为研究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团队支撑。

2、形成了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充分利用我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力量,整合学校传播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资源,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个方向(详见前面)。目前,已获得国家、教育部社科等项目20余项,经费近200万元,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3、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筹建了专用研究场所

近年来,按学科研究方向所需,一方面,我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如20171月从华中师范大学引进黄红发教授,由他主持并成功获得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申报并成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国家级团队,充分发挥了学科带头人作用。此外,还外聘了华中师范大学专门从事网络意识形态研究的专家郭明飞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俞思念教授等,加强了研究力量和对社会优质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院加大了申报研究中心的硬件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近300平方米专用办公场所,各研究分室、设备、资料等正在进一步建设中。

三年建设目标与任务

    研究中心制定了2018-2021年三年建设规划,拟定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任务。

1、建设目标

以《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试行办法》为依据,力争将“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列入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立项,按照其建设标准,通过3-5年的建设,把“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并在国内享有较高学术声誉,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在该研究领域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的重要基地;成为全省知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成为全省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基地。

2、建设任务

1)队伍建设:按研究方向,每年引进博士、优秀中青年人才2-3人;外聘知名专家3-5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2)科学研究: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3项;发表CSSCI论文10—15 篇、申报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2 项,在国家级出版社会出版著作2-3部。

3)学术交流:举办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全省乃至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打造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改,发挥中心对外学术交流窗口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4)社会服务:与省委宣传部、政研室、省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及其他党政机关、高校、社会媒体等单位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合作、时政咨询、理论培训,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和“文化强省”战略。

5)学科发展: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为特色,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争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积极申报省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