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队伍结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9-28浏览次数:72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珺

1968-12

副教授

法学

教研部负责人

何均平

1965-02

副教授

工商行政管理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李志民

1974-04

副教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余国英

1962-09

副教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谢国忠

1957-12

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王顺双

1972-01

讲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胡蓉

1979-04

讲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裴圣慧

1974-01

讲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桂漩

1977-07

讲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刘雯

1983-10

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卢芳

1979-03

讲师

法学

教学骨干,课程建设

   

  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主讲教师共有11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7名,博士2名,硕士6名,本科3名。高级职称占教师的比例为36.4%;在年龄结构上,本课程教师队伍呈现新老搭配、中青年为主体、后备力量为补充的特点,教师中50—60岁二人,占18.2%40—50岁五人,占45.4%30—40岁的四人,占36.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承担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全体教师都承担了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并主要以本课程为主要教学任务。教研部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有明确的分工,中年教师的重点是着重于课程内容的建设,青年教师着重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教师各自具有的资源在教研部共享,整个教研部教师在课程上形成一个合力,使课程建设能够具有更高的效率。
  
教研部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平等互动的原则,将课程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部教师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创立“2+1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这种模式过程中,教师大胆创新,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视频、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中以“演讲比赛”这一实践教学活动最有特色,主体内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演讲比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极大调动了学生对此课的学习热情,有力地配合了理论教学,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已打磨得越来越成熟精彩,成为我校此课程的品牌和亮点,鉴于此项突出特色,本教研部荣获“2010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些年来,该室教师不断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激活式教学法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增强了效果,均受到学生好评。
   
本教研部教师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德育教师。即,成为学生崇拜的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口才优秀、感召力强烈的教师。换言之,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崇高的道德风范和较强的教研能力。